第246章 争(2/2)
司马元显免了司马道子琅琊王的爵位,改封会稽王,非但继承琅琊王,还给自己加授尚书令、侍中、后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黄钺、班剑二十人……
标准的权臣路数。
司马家喊了这么多年的以孝治国,果然父慈子孝。
不过这些都是司马家的破事,司马尚之、司马柔之、司马休之等人都没当回事,外人自然不会插嘴。
刘道规心思全都用在新军上。
刘钟在彭城举起刘道规的名号,三天就招满三千人,不是刘氏宗族,便是檀、徐、赵等彭城大姓豪族,还有很多主动投奔的流民。
如果不是高珣精挑细选,带回一万人都不是什么问题。
而他带回来的这三千人,都是人高马大的壮士,不少人甚至自备盔甲兵器和战马。
边地上的豪族并不完全是坏事,一定程度上稳定了地方,也是抵御胡人的核心力量。
这些人的加入,刘道规骑兵规模增长到一千两百人。
水军扩充到一千八百人,幢兵达到五千的规模,其中甲士就有一千五百众。
刘道规顿时有种兵强马壮的感觉。
不过兵力多了,负担也跟着大了起来,要养活这么多人马不容易。
如果是之前,刘道规绝不敢这么扩军,但现在拿下了泗水以西、以北的肥沃土地,养活他们没有多少问题。
手上还间接捏着两大产盐地,也是底气之一。
还是深秋,王元德和刘钟就率领奴隶们修建水渠,平整土地,抓紧时间种了些冬麦,也为明年春耕做准备。
曹魏时,邓艾著《济河论》,开挖河渠,引水灌溉,广积军粮,又开通漕运的水路,淮北屯兵二万人,淮南屯兵三万人,按十分之二的比例轮休,五里设置一个军屯营,每营六十人,一面屯田,一面戍卫。
使淮南、淮北连成一体,东吴屡次北伐全都无功而返。
三国中,曹魏实力最强,得益于邓艾的淮北屯田。
而淮北最肥沃的土地,自然是泗水这一片,虽然田地荒芜了,但整体轮廓还在,依托泗水的运河体系还在。
只需稍加修整,便可拿出来用。
刘道规白日训练新军,提拔有功将士,晚上还有设计屯田及周边的防务,放的不可开交。
每天睡不到三个时辰,却精神抖擞。
奴隶也改为八幢,每幢三千人,根据旗号分置任城、高平、瑕丘、元城四地。
兰陵、鲁郡差不多开发完备,留下这么多人没有意义,刘道规各留一幢,其他六幢全都迁到泗水以北以东,且屯且守。
为了鼓励他们的积极性,允许每户占田一百亩,十五税一。
有这么多奴隶,足够养活全军。
拿下泗水后,生存空间大大拓展,田地更不是问题,不用再像以前那般绞尽脑汁的为生计发愁。
刘道规个人不喜奢侈,对财货没什么太大兴趣,自幼节俭惯了,也不喜大兴土木,更没有什么奇怪爱好,所以不蓄私产,所得钱粮,全部用于麾下士卒。
士卒和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刘道规励精图治,从无私心,他们也兢兢业业,任劳任怨。
泗水两岸,洋溢着一股勃勃生机。
忙碌之间,刘怀慎又来了,但这一次是带着上万人马过来的,全都是射阳陂的军户和征虏中军的家眷。
一船接着一船运过来,曹霁的商船和李大目的海船都用上了。
“出了何事”刘道规每次看到他的脸,总觉得没什么好事。
“徐州刺史王愉借抵御妖贼之名,收回军户的田地,还要收军户为僮仆,高雅之、温详等人助纣为虐,袁鹤自保,无暇他顾,我势单力薄,思来想去,索性率军户和家眷北上。”
江山易改,秉性难移。
王愉刚刚上任徐州刺史,这么快就开始兼并土地和人口,刘道规也是无语。
不过他们现在是兔子尾巴长不了。
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晋室病入膏肓,剧变在即,王愉依附司马家,迟早会遭到清算。
他这么弄,反而帮了刘道规一把。
“来的正好,我手上正缺人!”
如今成了彭城太守和建威将军,已经脱离征虏军府。
眼下妖贼盯着长江两岸,军户们北上也是好事,若是与王愉冲突,反而会引来妖贼大军。
如今自己在广陵的势力,只剩下盐渎城中的赵伦之所部。
他有私盐贩子的支持,王愉动不了他。
“广陵就这么没了我的五个小妾岂不……”刘遵心有不甘。
“跑了。”刘怀慎只有两个字。
刘道规笑道:“亏你好意思说,你那几个女人,不都是瓦肆中的浪荡女子大难临头各自飞,别人才不愿意跟着你北上过苦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