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甘心的陆遥(1/2)
七月初,《当代》第3期正式上市。
这份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创刊的杂志,相比其他当下热门杂志,在销量上要差出不少。
虽然一期数万左右的销量,也能说得过去,但《当代》可是季刊,三个月的销售期只有几万销量,看起来实在对不起它的投入。
不过,《当代》销量上不去也是有原因的。
一来它是季刊,三个月发行一期,限制了它的传播。二来就是杂志的属性了,《当代》属于严肃文学期刊,刊载的文学作品偏现实风格,天然就将很大一部分读者拒之门外。
虽然情有可原,但人文社在《当代》杂志上投入那么多,可不是为了旗下多一份年销量十几万册的小众杂志。
为此人文社内部还开了会,讨论《当代》的销量为什么上不去。
当时,有人认为问题出在发行周期上面。
当代在创刊之初就是季刊,这么长的时间,即使杂志上发表的都是优秀作品,也足以让读者忘记有这么一份刊物。
也有人认为杂志内容缺乏新鲜感,杂志依靠人文社拉拢到许多老作家。这使得杂志初期不缺少作品,但并不是所有老作家的作品都能适应新时代。
最终,秦昭阳的意见取得决定性作用。
他说的很简单,“文学需要新鲜血液,《当代》作为年轻的杂志,也要勇于挖掘新声音。”
于是乎,在总编的要求以及当代主编秦昭阳求新求变的工作思路下,当代编辑部将目光聚焦到新人作家身上。
在新的选择思路下,胡为民、陆遥等一大批年轻作家进入当代编辑部视野中。
当然,这批年轻作家中,最受关注的,还要数读者基础深厚、名气大、创作出多部优秀作品的胡为民。
胡为民的作品是编辑部一致看好的,也是主要的宣传点。
其次,是一名叫陆遥的作家。他可以说是秦昭阳亲手挖掘的,并且非常看好的一位年轻作家。
这位作家来自陕西,现在是《延河》杂志的一名编辑。
陆遥发表在《当代》的作品《惊心动魄的一幕》最早投稿到燕京的两家大型文学杂志社,但都被退回,最后被当代杂志社的编辑看中。
投稿的时候,陆遥对《当代》了解不多,只知道是新创刊的杂志,地址在燕京,背靠人文社。其他的条件,相比他最初投稿的杂志并没有什么优势。
即使这样,他已经很满足了,这代表他的作品可以走出陕西,依靠人文社强大的渠道,面向全国读者。
自从陆遥的作品排期后,他就一直算着日子,直到确定会发表在《当代》第3期。
他等啊等,终于等到杂志正式发行这一天。
《延河》编辑部。
这一天,陆遥编辑部的同事都看出了他的神思不属。
“怎么了这事,看你这状态,是家里出了事?”有位老编辑关心地问。
陆遥尴尬地摇摇头,小声回答:“没有,是我的那部中篇小说,就是今天在《当代》发表。”
“这么快就发表了?看来杂志社的编辑很看重你啊!”老编辑感慨道。
“嗯,当时我去燕京改稿的时候,甚至见到了《当代》的主编秦昭阳,秦老!”
陆遥脑海中回忆起当时的那一幕。
当时他见到秦昭阳后表现的非常局促,双手放在膝盖上端坐着,一副诚惶诚恐的样子。不过,这也正常,毕竟那位可不仅仅是《当代》的主编还是人文社的副总编啊!
好在秦昭阳对他很重视,改稿过程中,也给了他很多鼓励和建议。
如此,才有小说的最终成型。
现在杂志问世,全国读者都能看到他的作品,他又怎么能不激动?
他的同事们也挺羡慕陆遥的,能得到人文社大人物的看重,几乎等同于成功。
说不定,陆遥这次就能凭借新作火遍大江南北。
他们有种预感,说不定陆遥在《延河》工作的时间不长了。
好不容易挨到下班,陆遥这次没有加班审稿,而是骑着自行车一溜烟跑了。
七月的长安城,阳光像融化的青铜汁液从天空倾泻而下。明城墙的灰砖吸饱了热量,蒸腾出扭曲的空气波纹。
护城河的水位下降,露出青苔覆盖的古老石基,几个光膀子的老汉蹲在树荫下,用湿毛巾擦着紫铜色的后颈,棋子拍在石板上的声音比平日更加清脆干裂。
半个小时后,陆遥骑着自行车,汗流浃背地来到了市里的一家新华书店。
将车停好,他才来到店门口。
书店门口的黑板上,写着今日新到的书。其中,就有《当代》第3期。
进入书店,并不比外面凉快,反而更觉得闷热。
这样闷热的天气,书店里的顾客却并没有少多少。
因为是老顾客,陆遥轻车熟路找到摆放着文学杂志的书架。
在书架上,他看到了新一期的《当代》。
书架旁,除了陆遥外,还有不少顾客。
看到崭新塑封的杂志,他满心欢喜。
陆遥这次来,不是来买杂志的。毕竟当代用了他的稿,就会给他寄样刊。
他之所以赶过来,是想看有多少顾客会买《当代》的杂志。
观察了一阵,陆遥发现一件让他欣喜的事情,那就是相比书架上的其他文学杂志,《当代》被顾客选中的概率非常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