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方剂杂论 > 第140章 完带汤

第140章 完带汤(2/2)

目录

白术轻按患者眼睑:\"睑内色白如瓷,《形色外诊简摩》'脾虚不荣'。\"忽见患者手指微颤,\"《临证指南医案》载'脾虚生风,肢颤筋惕',当防虚风内动。\"

白术取九蒸於术:\"《本草崇原》谓'於术补脾力宏',当增至一两二钱。\"

山药捧出怀山龙须:\"《得配本草》载'连须者固涩力增',改八钱以束带脉。

柴胡醋香愈浓:\"《雷公炮制》'醋炒入肝经',增至二钱五分破郁。\"

新增香附三钱:\"《本草纲目》谓'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酒炒以行胸胁。\"

添防风二钱:\"《医宗金鉴》'风能胜湿',炒炭以升清阳。

去黑荆穗炭:\"《傅青主女科》戒'血止即停涩',防闭门留寇。\"

减车前子为二钱:\"《本草备要》'利湿中病即止',保阴津。\"

荷叶蒂三枚煎汤代水:\"《本草再新》谓'蒂能升举清阳',合傅先生'提系带脉'法。

寅时(3-5时)服头煎:\"《子午流注》'寅时气血注肺',借金气制木。\"

山药莲子羹佐药:\"《随息居饮食谱》'健脾安神,最宜虚人'。\"

七日后乳核渐软:\"《医林改错》'气行则结散'。\"太冲穴压痛减半:\"《针灸逢源》'原穴平则脏气安'。\"

白芍缝制茉莉药枕:\"《理瀹骈文》'芳香宁神',合欢花佐之。\"患者惊惕大减:\"《目经大成》'肝和则目瞑'。

左关弦硬转柔:\"《脉经》'肝平脉来,软弱招招'。\"舌边赤退:\"《辨舌指南》'赤退火降'。\"

林氏对镜理妆时,震宫青纹已淡如烟缕。柴胡银针在晨光中淬炼,针影投射于《灵枢·经脉》带脉篇。白术凝视药圃中摇曳的防风草,穗花轻扬似带脉环腰。檐角铁马叮咚,暗合《周易》巽卦\"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之象。

晨露沾湿山药藤蔓,白术执《饮膳正要》立于圃间,指点侍女采摘带露茯苓:\"傅先生《女科》云'治带当调奇经',此物煮粥需取辰时露水,合《老老恒言》'轻清上浮'之理。\"她轻抚林氏手腕带脉穴,\"带脉环腰如束,湿热久羁则弛纵,当内外合治。\"

茯苓山药粥

新米与九蒸怀山同煮:\"《随息居饮食谱》'粥能益胃,山药补脾',加茯苓粉三钱利湿。\"林氏啜饮半盏,掌心渐润:\"《形色外诊简摩》'掌中津回者脾气复'。\"

陈皮苍术香囊

十年陈皮配伍麸炒苍术:\"《本草纲目》载'芳香化浊',悬于带脉穴处。\"侍女为林氏系于腰间,三日後绣阁霉味尽散:\"《理瀹骈文》'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

茉莉合欢药枕

白芍采晨露茉莉配伍合欢皮:\"《本草再新》谓'解郁安神',佐远志三钱交通心肾。\"林氏夜寐转安,目眦血丝消退:\"《目经大成》'肝和则目明'。\"

柴胡持艾条悬灸林氏腰际:\"《针灸大成》'灸带脉可束带利湿'。\"艾香萦绕间,患者自觉腰腹如裹暖帛:\"《医宗金鉴》'灸疮发者阳气通'。\"七日后,带脉穴处隐现环形红晕,恰似经气环流。

白芍素手点按足内踝:\"一按(健脾)、二揉(疏肝)、三推(益肾),合《推拿广意》三阴交手法。\"辅以山药精油推运脾经:\"《理瀹骈文》'推运之法助药力行'。\"

白术示范鹿戏姿势:\"《养性延命录》载'鹿运尾闾通带脉'。\"林氏习练旬日,腰腹坠胀大减:\"《诸病源候论》'导引可通壅滞'。\"

白芍抚五弦琴奏角调:\"《黄帝内经》'角音入肝'。\"林氏郁结之气随《幽兰》曲散,左关脉渐柔:\"《类经附翼》'五音疗疾,其效甚奇'。\"

柴胡教植薄荷、佛手:\"《遵生八笺》'莳花可疏肝解郁'。\"林氏指尖染香,经前乳胀渐消:\"《妇人良方》'肝气条达则乳核散'。\"

秋分固本,白术制膏方:\"取霜降茯苓、秋分山药,合《本草纲目》'秋收者补力厚'。\"佐以蜂蜜收膏:\"《医方集解》'膏者缓也,适久虚之人'。\"

寒露防燥,白芍蒸制玉竹露:\"《温病条辨》'燥气初起,当润上焦'。\"晨起含漱咽津:\"《寿世青编》'玉泉之法润奇经'。\"

震宫青纹转淡如烟:\"《望诊遵经》'木不克土则纹淡'。\"带脉穴红晕成环:\"《针灸逢源》'经气环流如常'。

左关弦硬转柔:\"《脉经》'肝平脉来,如揭长竿末梢'。\"舌苔薄白均匀:\"《辨舌指南》'胃气来复'。

质稠色白,三日一易绢:\"《傅青主女科》'带如唾者,脾精得摄'。\"

霜降日,林氏腰系苍术香囊演练鹿戏,带脉穴红晕与朝霞相映。柴胡银针淬炼于晨光,针影投射《灵枢·经脉》带脉篇。白芍采撷的最后一捧合欢花,正与《神农本草经》\"安五脏,和心志\"的记载相合。药圃中九蒸山药新芽破土,暗合《周易》坤卦\"厚德载物\"之象。

三百卷医案悬于明堂图前,烛光将带脉循行线映成金环。白术展开《傅青主女科》\"带下门\",朱批\"带脉属脾,湿热下注则弛纵\"八字熠熠生辉:\"今岁施治一百七十六例,完带汤化裁三十九法,皆循'健脾束带,肝脾同调'之道。\"她指尖轻点林氏全案图谱,四时舌脉变迁如长卷舒展。

【全年医案总览】

五行制化图

柴胡以银针勾连五色丝线,在河图洛书上织就病机网络:

土虚水泛案(春):白术一两五钱峻补,仿李东垣\"土旺制水\"

木郁乘土案(夏):柴胡醋制三钱破郁,合叶天士\"泄厥阴安太阴\"

冲任失调案(秋):香附酒炒四钱调经,应朱丹溪\"调气以和血\"

带脉失约案(冬):艾灸带脉穴七日,承《针灸大成》\"灸法温通\"

白芍执黛笔绘就林氏舌象长卷:

- 初诊舌胖苔腻如雪(湿盛)

- 急症舌暗络紫如瘀(湿瘀)

- 传变舌边尖赤似火(肝郁)

- 善后舌淡红苔薄白(气阴复)

脉象自濡弱转柔和,左关弦硬化春水,右关虚大归从容。

【方剂演化树】

主根

完带汤原方:白术一两、山药六钱、人参三钱、柴胡二钱、白芍四钱、陈皮二钱、车前子四钱

五枝

1. 固摄枝(带下如崩):加黑荆穗炭、煅龙骨

2. 化瘀枝(带中夹血):添泽兰、茜草炭

3. 疏木枝(经前乳胀):增香附、玫瑰花

4. 安神枝(夜寐惊惕):入合欢皮、夜交藤

5. 固本枝(久病体虚):佐紫河车、菟丝子

新叶

\"三因制宜\"嫩芽:

- 北地添防风御燥

- 南域加藿香化浊

- 老弱入党参易人参

《傅青主女科》在香案上无风自动,停于\"带下色白责之脾\"篇。白术银簪轻点批注:\"先生立方之妙,在看似平淡中见奇效。\"

柴胡展开《灵枢·经脉》带脉篇:\"十二经如江河,带脉如湖泽,完带汤法实为'浚湖疏渠'之道。\"

白芍捧出《临证指南医案》:\"叶桂治带下案尝云'奇经八脉,隶于肝肾',故末诊当合二至丸意。

\"带脉归经堂\"匾额在晨曦中揭幕,楹联摘自《周易·坤卦》:

上联:厚德载物坤土固

下联:柔顺利贞带脉和

横批:脾统四旁

坊主启封紫檀医匣,内藏傅山手书带下病札记。首页斑驳处朱批犹存:\"治带如治水,疏浚在脾,堤防在带,源流在肝,学者当于平淡处见真章。\"

晨光中,林氏腰系苍术香囊演练五禽戏,带脉穴处艾灸红晕与朝霞辉映。柴胡银针在《灵枢·经脉》投下带脉环流之影,白芍采摘的九蒸山药新芽破雪而出。白术凝视药圃薄雾,恍见傅山执笔题写\"妇科证治,首重带脉\"的金色篆文在曙光中流转。檐角铁马轻吟,奏响生生不息的杏林传承之音。

————————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组成】白术土炒,一两 山药炒,一两 人参二钱 白芍酒炒,五钱 车前子酒炒,三钱 苍术制,三钱 甘草一钱 陈皮五分 黑芥穗五分 柴胡六分

【用法】水煎服。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带下色白,清稀无臭,肢体倦息,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或濡弱。

【证治机理】证由脾虚肝郁,带脉失约,湿浊下注所致。《傅青主女科》云:“带下俱是湿浊……脾气之虚,肝气之郁,湿气之侵,热气之逼,安得不成带下之病哉!”脾虚则水湿内停,肝郁则疏泄无权,带脉不固,湿浊下注,故见带下色白量多、清稀无臭;脾虚化源不足,气血不荣,肌肉失养,则肢体倦息;脾虚湿停,清阳不升,则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缓濡弱,亦为脾虚湿盛之象。是证傅氏主张当“大补脾胃之气,稍佐以疏肝之品,使风木不闭塞于地中,则地气自升腾于天上,脾气健而湿气消,自无白带之患矣。”(《傅青主女科》卷上)治宜补脾益气,疏肝解郁,化湿止带。

【方解】重用白术、山药益气补脾,白术尤善健脾燥湿,山药并能补肾以固带脉,使带脉有约,带下得止,共为君药。人参补中益气,资君药补脾之力;苍术燥湿运脾,助白术祛湿之功;白芍柔肝抑木,使木达而脾土自强,同为臣药。佐以陈皮理气和中,使君药补而不滞,又可令气行而湿化;车前子利湿清热,配苍术、白术使湿浊之邪由小便而去;柴胡、芥穗辛温升散,得白术可升发脾胃清阳,配白芍可疏达肝气之郁,俱为佐药。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药性,为佐使药。本方为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带下证之常用方。

【配伍特点】扶土抑木,补中寓散,升清除湿,肝脾同治,重在治脾。

【方歌】完带汤中用白术,山药人参白芍辅,苍术车前黑芥穗,陈皮甘草与柴胡。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