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小说 > 从部落打架到王朝争霸的千年逆袭 > 第184章 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废墟上的最后挣扎

第184章 晋愍帝司马邺:在长安废墟上的最后挣扎(1/2)

目录

永嘉五年(311 年)夏,荥阳密县。十三岁的司马邺跟着舅父荀籓在乱军中逃亡,破旧的青衫上满是补丁,怀里紧紧抱着半本残缺的《史记》。当匈奴骑兵的号角声在远处响起,他跟着人群躲进破庙,听着庙外的杀戮声,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书页上 “赵氏孤儿” 的故事 —— 此刻的他,何尝不是晋室的孤儿?

命运的转折在一个暴雨夜降临。豫州刺史阎鼎带着一队甲士闯入庙中,火把照亮他沾满泥浆的脸:“秦王殿下,长安尚有晋室旧臣,愿奉您为皇太子,兴复社稷。” 司马邺望着对方腰间的断刀,刀疤从刀柄一直延伸到护手,突然想起祖父武帝的话:“司马家的子孙,不能怕血。” 他抹了把脸上的雨水,将《史记》塞进甲士手中:“走!去长安。”

从密县到长安的路,是一场噩梦。山贼横行,他们的牛车三次被劫,最后只能步行。行至蓝田,司马邺的鞋磨穿了底,脚底的血泡渗进泥土,却听见前方传来厮杀声 —— 雍州刺史贾疋的救兵到了。当甲士将他抱上战马,他看见贾疋的头盔上插着一支箭,鲜血顺着脸颊滴落,却仍在大喊:“保护秦王!” 那一刻,他突然懂得了 “孤臣” 的分量。

永嘉六年(312 年)九月,长安。司马邺站在临时搭建的祭坛上,望着坛下不足百人的文武百官。坛边的青铜鼎里,祭天的牛骨还带着血丝 —— 这是贾疋杀了自己的战马充作祭品。当他跪下叩拜天地,听见身后传来啜泣声,回头看见老臣梁芬已哭倒在地上,衣袍上还缝着晋室的旧纹章。

建兴元年(313 年)正月,长安皇宫。司马邺坐在用桑木搭成的御案前,看着尚书右仆射索綝递来的军报:“刘曜已占冯翊,石勒在河北屠了二十座城,凉州张轨的援军还在陇右。” 他的手指划过舆图上的长安,四周全是红色的胡骑标记,像极了渗开的血迹。

这个少年皇帝展现出超越年龄的坚韧。他提笔给琅邪王司马睿写信,笔尖在竹简上刻下:“若卿率江东之众北伐,朕愿亲率关中子弟为前驱。” 又给凉州刺史张轨写下:“闻凉州兵强马壮,如能发兵,晋室存亡在此一举。” 当张轨的使者带来五千匹战马,他亲自到城门口迎接,看见马背上的凉州士兵穿着单衣,立刻命人脱下自己的御服赏赐 —— 他知道,这是张轨能拿出的全部家底。

最艰难的是粮食。建兴三年(315 年),长安米价涨到一斗黄金二两,宫中每天只能煮麦粥充饥。司马邺看着侍从端来的粥碗,想起《汉书?食货志》中的 “常平仓” 制度,却无奈地发现,长安的太仓早已空空如也。他下令拆除宫墙的木材,分给百姓搭建窝棚;又将皇室的金器熔毁,铸成钱币购买粮食 —— 即便如此,每天仍有百姓饿死在街头。

朝堂上,他不得不与索綝等权臣周旋。索綝仗着兵权,多次截留各州的贡品,司马邺却只能微笑着说:“将军守长安有功,这些贡品本应先犒劳将士。” 私下里,他却在诏书中写下:“索綝跋扈,甚于董卓。” 但他不敢发作 —— 此时的长安,全靠索綝的军队撑着。

建兴四年(316 年)十月,长安城外的刘曜大营。司马邺站在城楼上,看着匈奴士兵将汉人俘虏的头颅堆成京观,腐臭味随风飘来。他数着城下的敌营,足有三十余座,而城中守军只剩五千,且半数带伤。

“陛下,凉州的援军不会来了。” 麹允的声音像一把钝刀,“城外的麦田已被烧光,百姓开始易子而食。” 司马邺望着麹允,发现这个曾经的铁血将军,眼下眼底全是血丝,铠甲下的衣服已被脓血浸透。他突然想起三个月前,麹允在阵前亲手斩杀三名匈奴将领,鲜血溅在他的皇袍上,那时他说:“朕愿与将军共饮匈奴血。”

廷议持续了三天。第一天,索綝主张投降,被麹允拔剑砍断冠带;第二天,梁芬提议迁都汉中,却被索綝冷笑 “汉中路险,陛下想做第二个刘禅?”;第三天,司马邺看着大臣们疲惫的脸,突然想起《左传》中的 “子鱼论战”:“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但他知道,此时的晋军,连 “不成列” 的勇气都快没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