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2/2)
“这回没事了吧?”皇上随口问了句,作势起身要走。广受期待的丞相李旬终于开口:“皇上留步。”
皇上重新坐下,“丞相对御史台设立还是工部变动有意见?”
李旬抬头飞快地和皇上对视一眼,低头道:“臣都没有意见。原唐尚书在江南时,工部事务由吴侍郎代理。现下吴侍郎升任尚书,且将远赴江南督建运河,工部事务一时无人主理,恐有不妥。臣建议不如由八王爷暂时代管。”
皇上认真听了他的话,说:“八王爷要管御史台,没空管工部的事。”
李旬继续道:“至于御史台大夫之人选,皇上或可考虑他人。毕竟此位关系重大,而八王与罪臣温强是亲舅甥,那温强犯的又是滔天大罪,按规矩其亲属即便免去死罪也应流放。臣知皇上感念手足之情,不仅让静宜公主重回皇宫,又任命八王要职。可御史台大夫可谓手握全国官员的生杀大权,臣以为交予八王实属欠妥。皇上若想提携王爷,工部尚书之位已足够仁慈。”
唐充的心如夏日深井彻底凉透。李旬留住皇上的时候,他一度以为转机来了,丞相大人终于要为他说话了。可听完才发现人家压根没提到他,重点就是御史台大夫位高权重,不能由八王担任,他唐充空出来的工部尚书位倒可以让皇上送个人情。人走茶凉一点不假,他还没走出朝堂就已经被视若空气了。
“温强已案罪伏法,无辜之人自然不会受到牵连。朕笃信‘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正因为朝中曾与八王有关联的唯一一人就是温强,所以现在他是御史台大夫的最佳人选。不管你们私下分了几派阵营,他都不在其中,对吧?”说到此处,皇上轻扬嘴角,“至于工部事务无人主理,丞相考虑得极是。朕心中也有一个人选,当年舅舅由先帝任命到兵部负责十二卫改制,如今几年过去,十二卫改革可谓大成功,舅舅也该回归老本行了。”
郭元堇的老本行,喂马?大臣们以各种角度瞄向郭元堇,后者一如往常地云淡风轻,好像将要改变命运的并不是他。
“郭元堇任翰林大学士,协理奏折分类批阅,暂时代管工部事务。”
皇上举重若轻地给所有人敲响警钟。御史台和大学士都凌驾于六部之上只向皇上复命,而由于他们的存在,另一个凌驾于六部之上的——丞相正变得越来越虚空。
然而皇上不打算就此放过李旬,“至于规矩,朕好像已经说过了。对了丞相,李妃常惦念家人,你有空来宫里看看她,别总用书信联络。因为按宫里规矩,所有妃嫔的家信都要经朕过目,朕奏折都批不完要郭大学士帮忙,哪有空看你们上不得台面的小话。”
李旬懂了,李婉姣必定把他的信给皇上看了,他问的那些不该问的皇上也都知道了。自古帝王最忌讳前朝后宫界限不清,皇上的话明显在敲打他,莫要再过问后宫之事。
在官员们以为摸透了皇上的脾性时,皇上总是出其不意用行动告诉他们,低估皇上的后果有多可怕。老辣沉稳的李旬未能幸免,况且他还比别人多了份牵制。
后来,宫里传来的消息让李旬一颗惶惶之心略感慰藉,李妃荣升为贵妃,主理六宫。
曾打算倚靠丞相的官员们开始犯嘀咕,原来朝会上李旬看似忤逆圣意其实是在配合皇上演戏?呛来呛去人家还是一家人,倒霉的只有他们这些拎不清盲目跟风站队的炮灰。外有御史台压力,内要养家糊口,每个人都开始郑重思考今后的为官之道。
八王爷不负皇上的厚望,初上任就连查两起户部官员赃没都城郊县平民土地案,连带挖出他们的官职乃买官贿赂而来,从而顺藤摸瓜,一路查到吏部负责政绩考核的侍郎,打掉了暗存地下的官员交易网,肃清朝堂风纪,御史台声名大噪。
在这故事几经渲染传遍全国之际,皇上指派御史台下江南跟进运河修筑。江南鱼米之乡的地方官仗着天高皇帝远,在一隅天地的做派与土皇帝无异。修运河对于全国的官粮调度大有裨益,节约运输成本,压低粮价造福百姓。可对于地方官员来说,运河一旦修通,他们就少了囤积居奇的机会,哄抬粮价一本暴利的买卖一去不复返。所以唐充来主持修运河那会儿,他们各行本事百般阻挠,硬是把唐尚书逼得抱病辞官......
年轻的吴尚书初来乍到,他们更不把其放在眼里,算计着不出三个月就让小毛孩知难而退。可万事皆怕转折,风头正劲号称“贪官克星”的御史台来了。这表明了皇上的态度,之前你们干了什么别以为朕不知道,从前的事且不说,今后再敢造次试试?于是,阻碍运河修筑的征地、流民安置等诸多问题迎刃而解,吴尚书的工作开展得异常顺利。
这一年大周风调雨顺,人口激增,近半数新生女孩儿取名“婉姣”,寄托了父母望女成凤的美好寓意。在他们看不见的地方,李贵妃主理六宫,琐事杂事事事要管,可用在皇上身上的心思就少了许多。难得空闲片刻,还要陪静怡公主和太后玩闹解闷。贵妃的日子既风光又充实,就是时常夜里发梦没来由哭醒过来,却无可诉说。
正当一切都按皇上所想发展之际,北方传来消息:辽国有变,克烈已死,安迦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