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2/2)
三百多万两是应该已经足够的数目,户部虽然爱扯皮,但也不敢轻忽对待天灾,元璧自己掏腰包出钱是不是多余了。
不仅沈宜庭不解,看着公主府资产不断缩水的江氏姐弟俩也心疼到想哭。
他们不明白的,元璧也不多解释。
因为她要做到的,不是安步就班守成即可,而是万无一失绝无纰漏。
********
大方向任务基本分配完毕,众人才有了喘息的机会。
元璧想了想,还是歪着头笑对沈宜庭问道:“阶兰,你出生于书香百年的沈家,家学渊博,年纪轻轻更是中得探花郎,想来必是腹有诗书,不知道你看过的书里是如何看待百姓的”
听到元璧的询问,许多的圣人之言立刻冲到了沈宜庭的嘴边。
什么“天下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什么“君舟民水载舟覆舟”,什么么“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沈宜庭身为深谙经义策论,一路科举冲出来的佼佼者,清谈嘴炮之力也不可能逊色于人。
但不知怎么的,这些话刚冲到嘴边,又被他咽了下去。
倘若元璧想要的是这些老生常谈的答案,同样深浸宫学教导的经学的六公主,又何必郑重提出这个问题呢。
于是他开口反问元璧:“公主又是怎么看待百姓的?”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元璧亳不犹豫开口,字字郑重。
沈宜庭倒是有些意外,这句话出自《孟子》,地位相当于后世历史唯物观中的“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云云。”
什么学识什么阶层的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扯上几句唬人。
运用广泛得有些滥大街了,所以自认为满腹才华的才子们往往嫌这句话逼格不高,不大理睬,而科举中倘若有学子用到,也只能得到考官们一句“不功不过”的中庸评价。
元璧似乎回想起来,那道慷慨激昂的声音,曾经这样教导自己:“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这句话看似简单,却在教导统治者不要轻忽每一个百姓。
‘天下之大,幅员广阔,区区百姓岂不犹如蝼蚁,生生不息,’每代的亡国之君都是如此想的,所以但凡一个王朝末代,天灾人祸,饿殍遍野,末帝们也不思救灾,百姓活不下去,自然要为自已争出条命来,于是再悠久的王朝都将轰然崩塌,为自已的不负责任与轻忽百姓付出沉重的代价。
更有甚者,没有了人口,外族来犯。拿什么去抵御外敌?又哪来的人种植粮食?
而一旦中原沦陷,铁蹄之下,安有完卵,蛮邦无仪,视中原人如两脚羊,到那时,必是人间地狱。
所以大凡盛世,必定要鼓励寡妇改嫁,鼓励兵士归乡,归根结底是鼓励生育,因为人口才是一个国家的基石。没有足够的人,家不成家,国不成国,统治者又能去统治什么呢?
大凡先贤称颂明君必有爱民如子一句,何谓爱民如子?古往今来的人都认为是要求统治者对待百姓宽和慈爱轻徭薄赋,这叫爱民如子。但由君王看来,却有更深沉的含义,一个家族,只有子孙昌盛枝繁叶茂,才可以外御其辱不畏仇敌。”
********
一直到如今,元璧对这番话还是深以为然,也时刻准备践行着其中道理。
古话云:乱世必由天灾启,因为天灾最容易毁灭人口,而如今这场天灾,既是她对使命的践行,也是她个人命运的一个挑战。
元璧早已把大晋的荣辱刻入了骨子里,这是她身为这个国家皇族的骄傲,也是她对这个王朝命运的担忧。
如果不是因为这些牵绊,她大可以选择一走了之,或是凭着手里偌大的财富和聪慧,或是享有玉陵一郡的供养,无论怎么选择都可以活得自由潇洒。而接下来继位的是哪一位皇子都不会对一位已经放弃了公主尊号和对大晋行使权力的公主动手。
而她选择回来,便是一个信号,便是一个向明启帝和所有皇子皇女乃至整个宗室的一个宣告:
她,元璧,作为大晋这一代君主明启帝膝下第六个公主,愿意捍卫自己的尊严,愿意承担自己的职责,愿意为这个国家兴盛努力。
同时,也不愿意放弃对这个国家的掌控。
四皇子或者是他背后的势力看懂了,所以才有前些日子的兴风作浪,这也是一场博弈。
明启帝也看懂了,所以才会有这一次的考验。
权力不多不少,但每个人都想要更多一些。
倘若元璧能够成功地将这一次的赈灾完成圆满。那么她便得到了权势分割的席位和入场券,也更加有理由理直气壮地将自己的触角伸朝堂。
所以,此仗只能赢,不能输。
元璧一旦打定了主意全力以赴,手下的各方势力便有条不紊的筹备了起来,动作之大,令观望之人为之侧目。